記第九屆紹興十大杰出青年——浙江永新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
從當初的家庭式作坊發展為如今的浙江永新集團有限公司,公司老總金炳棋因其獨特地成長環境被一些人說成是“富二代”,而事實上他與窮極享樂的“富二代”這一負面形象風馬牛不相及:他是一個有作為、有抱負的青年企業家,更是力所能及幫助80后“富一代”成長的創業導師。

圖為金炳棋在指導青年創業者。
敏銳的青年企業家
90年代初,高中畢業的金炳棋就跟父親涉足原料貿易。
當時還是大唐襪業的萌芽時期,作為襪子原料買賣的中間商,金炳棋獨具慧眼,在銷售過程中窺見了襪業的發展趨勢,以及生產經營鏈中的缺口:織襪所需的化纖原料緊缺,供求很不平衡。
為了解決襪業原料緊缺,填補襪業原料生產銷售空白,于1998年投資創建了永新化纖廠,成為當地第一家開發、引進、生產包紗的企業,并形成了自主研發、設計、生產、銷售一條龍的產業鏈。原料供給的及時,原料品質的不斷提升,帶動了下游襪子生產水平的提升,也推動了大唐襪業經濟的發展。
隨著大唐襪業的產業升級,高檔針織原材料成為眾多企業的“養料”。加工生產這些原料,無疑有巨大的市場空間,但設備和技術是國內企業最大的障礙。金炳棋放開思路,尋求外商合作,多次去日本考察后,終于和日本三陽株式會社、三山株式會社達成共識,成立了中外合資浙江三永纖維有限公司。在引進外資的同時,引進國外先進生產設備和技術,打破了進口原料一統江山的局面。
經過10多年的發展壯大,如今,浙江永新集團有限公司從一個小小化纖廠,發展成為擁有多家下屬公司的大型企業集團。
從未停下改革腳步
金炳棋從不回避永新集團的家族企業背景,但他努力突破家族企業管理模式。
“不能一味地指責家族企業管理模式的落后和不合時宜。在企業發展初期,家族企業短平快的管理方法是企業壯大的原因之一。”金炳棋說,但是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,這種“誰都是老板”的管理心態,會使企業管理陷入混亂。這時候,就需要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。
集團公司成立之前,他在跑注冊、跑項目、跑資金的同時,多次外出培訓、考察,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,設立了生產部、銷售部、財務部、原料部、技術質量部、辦公室,形成“五部一辦”的管理格局,并制定了各部門的管理制度和崗位職責,做到各司其職,又相互聯系、相互協調。在此基礎上,他率先引進現代企業管理模式,著力抓內部管理,優化人力資源,打造“學習型”企業,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活力,為企業不斷騰飛奠定了扎實的基礎。
與“請進來”相配套的是“走出去”戰略。金炳棋組織中層以上管理人員,不定期到浙大、浙江萬里學院等院校學習,使公司的管理理念能緊跟時代步伐。
在改革中,新老兩代企業家因為觀念不同,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沖突。這時候,他會和弟弟溝通,達成一致的意見,然后再去做父親的工作。“我們頂著‘富二代’的‘光環’,干好了,是父輩打下的基礎,失敗了,就是敗家子,因而,我們每走一步,都得特別小心。”金炳棋說。
大學生的“創業導師”
除了老總的身份,金炳棋還有浙江省青年企業家協會委員、紹興市青年企業家協會副會長、諸暨市政協委員、諸暨市青聯副主席等諸多頭銜。但他最為自豪的身份,是青年創業者的創業導師和諸暨市青年勵志基金的發起人之一。
為了幫助貧困學子實現大學夢,他聯合另外3家企業的老總,分別出資100萬元,會同諸暨市青年聯合會,成立了諸暨市青聯助學基金。在他的帶領下,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慷慨解囊,到目前為止,基金總數已達到4700多萬元。通過市各級機關工委牽線搭橋,助學基金資助了840多名貧困大學生,資助金額近500萬元。
隨著基金數額的不斷增加,它的功能也已不再局限于助學,形成了“助學-獎學-實踐-創業”的鏈條式扶持方式,青年學子在創業過程中,可以獲得諸暨團市委和諸暨市農村合作銀行聯合發放的小額貸款,由勵志基金貼息50%~90%,激勵他們創業。金炳棋也受青年聯合會聘請,成了大學生的“創業導師”。
趙林江就是基金貼息的受益者之一。他2006年大學畢業,成為一名村官,同時開始創業。創業之初,他資金緊張,獲得了50萬元貸款,因為勵志基金給予90%的利息補助,他頓時減輕了壓力。現在,他開辦的小廠已擁有24臺織機,年產值達到200多萬元。當金炳棋前往他在草塔鎮的廠房看望他時,對這位基金的發起人,小趙感動得無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。
上一個: 無
下一個:氨綸包覆紗行情--諸暨大唐輕紡原料市場(9.8)